中班音乐活动:用苹果玩转音乐理论
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叫着,教室里二十几个孩子正围坐成圈,每人手里握着红彤彤的苹果。李老师举起手里的青苹果晃了晃:"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要用苹果当乐器,还要用它来认识音乐小精灵哦!"
苹果里的音乐密码
看着孩子们咔嚓咔嚓啃苹果的模样,咱们先别急着擦口水。苹果的圆形轮廓特别适合教孩子们认识全音符——就像咬一口苹果留下的月牙缺口,全音符的时长刚好够小朋友慢慢咬四口苹果。等他们举着苹果核观察时,正好引出休止符的概念:"看,吃完苹果剩下的安静时间,就是音乐里的小休止符在打盹呢!"
苹果游戏三连击
- 节奏传递:孩子们围圈传递苹果,老师用木琴敲击节奏型,传到第三个孩子时要模仿敲击
- 音高叠叠乐:用不同品种苹果代表do re mi,红富士是do,青苹果是sol,叠出音阶塔
- 苹果五线谱:在地面贴五线谱,小朋友抱着苹果当音符蹦跳认谱
传统教具 | 苹果教具 | 数据支持 |
---|---|---|
普通识谱卡 | 带香味的苹果卡片 | 《感官学习研究》2019 |
电子节拍器 | 苹果核敲击节奏 | 北师大音乐教改报告 |
塑料音符模型 | 苹果切片拼音符 | 日本食育音乐案例集 |
把理论种进生活
记得上周去果园郊游时,王小明发现苹果树枝的分布很像乐谱上的音符。现在每次上音乐课,他总会指着窗外的树说:"老师快看,那根树枝在唱mi!"这种自然联想正是《奥尔夫教学法》强调的生活化学习。
家庭音乐小厨房
家长可以在家玩苹果派节奏游戏:揉面时念"揉-揉-拍-拍"对应四分音符,切苹果的"咔嚓咔嚓"就是八分音符。烤派时的"叮——"恰好是全体止符,香喷喷的音乐理论就这样出炉了。
当苹果遇见乐器
把苹果切成不同厚度摆在鼓面上,孩子们敲击时会发现:果肉厚的区域声音沉闷像大鼓,薄片区域清脆似小镲。这个发现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幼儿园的生活乐器实验室,他们用苹果做了58种音色实验。
窗外的夕阳把苹果染成金色,孩子们抱着自己的"苹果音符"蹦蹦跳跳回家。走廊里还能听到他们在哼唱:"圆圆的苹果do re mi,咬一口来拍手唱...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