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翻史料:赵云到底有没有在长坂坡杀小兵?这事比你想的复杂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4

凌晨两点半,我第N次暂停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——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经典片段。弹幕突然飘过一句:"子龙杀小兵如砍瓜切菜,正史里也这样?"手里的薯片突然不香了,这问题像根鱼刺卡在喉咙里。

一、影视剧给我们的集体记忆

先说结论:《三国演义》小说和所有影视版本里,赵云确实有大量击杀普通士兵的描写。但你要是拿着这个去跟历史系教授讨论,他可能会把茶杯重重搁在桌上。

三国演义赵云杀小兵视频

  • 1994版电视剧:赵云单骑救阿斗时,至少出现15次斩杀小兵的特写镜头
  • 2010版高希希导演作品:用慢镜头展现青釭剑划过三名盾牌兵的咽喉
  • 日本横山光辉漫画:甚至给被杀的曹军小兵设计了临终台词

这些艺术加工塑造了我们对"常山赵子龙"的认知——银甲白袍的战争机器。但当我翻开《三国志》卷三十六时,发现裴松之的注引里藏着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。

二、陈寿笔下的长坂坡之战

核心史料就这段:"云身抱弱子,保护甘夫人,皆得免难"。二十个字,没提半个"杀"字。但别急,还有更刺激的——

三国演义赵云杀小兵视频

文献 记载内容 杀戮描写
《三国志》正文 保护妇孺突围
《云别传》 "斩将搴旗" 明确记载
《魏略》 曹纯虎豹骑追击 伤亡数字模糊

看到没?关键在《云别传》这本已经失传的史料。裴松之引述说赵云"斩将搴旗",但注意用词——专门强调是"将"和"旗",不是普通士卒。这就像现代战报会说"击毙敌方指挥官",但不会统计打死了多少炊事班。

1. 三国时期的战争伦理

当时有个不成文规矩:大将不对小兵。不是仁慈,是性价比问题。想象下,你穿着几十斤重的铠甲(汉代"玄甲"实测复原品重达34斤),骑着战马冲阵,会专门去砍步兵?

出土的《居延汉简》里有条记载特别有意思:"都尉令:曲长以上勿与敌骑独斗"。翻译过来就是:连长以上军官别傻乎乎跟敌方骑兵单挑。这说明什么?赵云真要杀也该杀军官,杀小兵既掉价又浪费体力。

2. 数字游戏的破绽

三国演义赵云杀小兵视频

《演义》说赵云杀了五十多员曹将,按这个比例,小兵起码得几百吧?但《资治通鉴》卷六十五记载,当阳之战刘备军总共才"众十余万,辎重数千两",其中战斗人员不会超过两万。曹操作为主力追击的五千虎豹骑要是真被赵云单人干掉十分之一...赤壁之战都不用打了。

三、被忽略的战场物理学

说个冷知识:汉代制式环首刀平均长度1.2米。我试过博物馆的复制品——连续挥砍20次后,小臂肌肉就开始抽搐。赵云要在乱军中:

  • 左手抱阿斗(婴儿按汉代度量衡约6-8斤)
  • 右手持剑/枪(出土汉代铁剑最重达4.2斤)
  • 身披重甲(前文说的34斤)
  • 骑马冲锋(马镫当时还没普及)

这种情况下还能精准砍小兵?现代运动医学告诉我们,光是保持平衡就够呛。出土的汉代马具文物显示,没有双马镫的骑将主要靠腿夹马腹,这种姿势使不上劈砍的劲儿。

三国演义赵云杀小兵视频

四、当代学者的口水战

2017年三国文化研讨会上,社科院某研究员抛出个暴论:"赵云长坂坡之战的杀伤数,应该按汉代'斩首记功'制度倒推。"这算法绝了:

根据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记载,汉代军功分三等: - 上功:斩首八级以上 - 中功:斩首五级以上 - 下功:斩首三级以上

三国演义赵云杀小兵视频

赵云后来升牙门将军,按制度至少需要"上功"两次。但问题来了——这些首级可能是整个战役的累计,包括部曲的战果。就像现在不会把航母击沉数全算在舰长个人头上。

凌晨四点,窗外开始有鸟叫。突然想到《华阳国志》里有个细节:刘备给赵云的评价是"子龙一身都是胆",而不是"一身都是血"。或许罗贯中写七进七出时,想表现的从来不是杀人数量,而是那种"虽千万人吾往矣"的气势吧。咖啡杯见底了,屏幕右下角跳出早间新闻的推送——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