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梦之星真能取代王者荣耀吗?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的电量提示,第8次把烟灰缸里快溢出来的烟头倒进垃圾桶。微信群里突然弹出一条消息:"腾讯新出的《元梦之星》要干翻王者荣耀了!"配图是App Store免费榜第一的截图。我对着显示器干笑两声——这种论调在过去十年里,我起码听过二十次。
先看数据:两个游戏的底牌对比
翻出我的调研笔记本(对,就是那个咖啡渍比字还多的),先列个硬核对比:
指标 | 王者荣耀 | 元梦之星 |
上线时间 | 2015年11月 | 2023年12月 |
DAU峰值 | 1亿+(2021年数据) | 3000万(首月数据) |
IP基础 | 自有英雄+历史人物 | 原创角色+轻度社交 |
单局时长 | 15-30分钟 | 3-10分钟 |
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:"这不就是蛋仔派对的翻版吗?"别急,我凌晨三点的大脑正在努力组织语言...
用户到底在玩什么?
上周我在网吧蹲了四个小时(别问我为什么去网吧),发现个有趣现象:
- 玩王者的人表情严肃,时不时爆粗口
- 玩元梦的都在傻笑,手机横着竖着切换自如
- 有个小哥同时开着两个游戏——王者排位等匹配时就切到元梦玩两把
这让我想起Supercell设计师说过的话:"玩家不是选择游戏,是选择当下的情绪需求。"
社交货币的战争
王者荣耀构建的是竞技社交:
- 段位鄙视链
- 皮肤炫耀
- 战队归属感
元梦之星玩的是娱乐社交:
- 沙雕小游戏合辑
- 虚拟形象换装
- 派对式即时互动
就像你不会用KTV替代健身房,这两者本质上满足的是不同需求。
腾讯的左右互搏术
有个冷知识:天美(王者荣耀工作室)和光子(元梦之星工作室)在腾讯内部是竞争关系。去年年底的腾讯内部邮件里写着:"鼓励良性竞争,避免资源重叠"。
但现实情况是:
- 元梦首月营销投入据传超过8亿
- 王者荣耀春节档皮肤雨照常发布
- 两款游戏在微信游戏中心的推荐位各占半壁江山
这让我想起超市里可口可乐同时卖经典款和零度可乐的策略——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那些年说要取代王者的游戏们
翻看我2018年的采访笔记(当时为了写稿加了二十多个游戏群),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挑战者:
游戏 | 上线时间 | 现状 |
决战!平安京 | 2018年1月 | DAU约200万 |
非人学园 | 2018年6月 | 已停更 |
英雄联盟手游 | 2021年10月 | DAU峰值800万 |
最接近成功的是和平精英,但最终和王者的关系更像是"兄弟分家"而不是取代。
用户迁移成本是个隐形门槛
我表弟(王者荣耀星耀段位玩家)的原话:"不是新游戏不好玩,是我的138个英雄皮肤和七年战绩都在王者里。"这话让我想起《创新者的窘境》里提到的——用户习惯才是最大的护城河。
元梦之星的真实定位
凌晨四点,我终于打通了做游戏运营的老同学电话。他带着睡意说了段大实话:
"公司内部从没说过'取代'这个词,元梦的任务是抓住这三类人:"
- 被王者竞技压力劝退的休闲玩家
- 00后社交需求更强的Z世代
- 女性向游戏市场的增量用户
这解释了我为什么在元梦里总遇到玩奇迹暖暖的妹子——她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打开王者荣耀。
未来会怎样?
窗外的天开始泛白,我最后查了组数据:
- 中国手游市场规模约2000亿
- 腾讯占其中约40%份额
- 王者荣耀年流水稳定在300亿左右
与其说取代,不如说腾讯在搭建一个更大的游乐场。就像麦当劳既卖汉堡也卖麦旋风,最终买单的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需求。
烟盒里最后一根烟也抽完了,显示器右下角弹出电池电量不足的警告。突然想起明天(哦不,是今天)上午十点还有个游戏行业的线上研讨会要参加,主题恰好是"多元玩法时代的用户留存策略"。看来这个话题还得继续跟下去...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