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蛋仔派对遇上画画:一场关于「相似度」的奇妙实验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屏幕上歪歪扭扭的「蛋仔」发呆。第三杯咖啡已经见底,左手边是某游戏论坛里「求大佬画同人」的帖子,右手边是美术生表妹昨天发来的素描作业——这大概就是我突发奇想要研究「蛋仔派对相似画画」的起因。
一、当圆滚滚遇上笔尖
说实话,第一次在《蛋仔派对》里看到那些Q弹软萌的角色时,我压根没想过它们会成为绘画圈的素材。直到上个月在B站刷到播放量破百万的#蛋仔灵魂画手挑战,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拿着数位板、马克笔甚至幼儿园水准的蜡笔在较劲。
- 游戏原版建模:专业美术团队用3D软件打磨的完美曲线
- 玩家临摹作品:从灵魂抽象派到以假乱真的全年龄段创作
- 二创魔改版本:戴着墨镜的嘻哈蛋仔/穿洛丽塔的公主蛋仔
我家楼下文具店老板说,最近彩色马克笔销量涨了三成,"都是小学生来买,说要画那个什么蛋...蛋什么来着?"
二、相似度玄学大揭秘
为什么有些随手涂鸦反而比专业作品更像「蛋仔」?带着这个疑问,我骚扰了三位不同段位的画手,得到些有意思的发现:
观察维度 | 专业画手 | 业余爱好者 |
轮廓处理 | 追求精确线条 | 保留抖动痕迹 |
色彩运用 | 严格遵循色板 | 自由发挥渐变 |
表情还原 | 百分百复制 | 夸张化处理 |
美院毕业的@阿茶子说漏嘴:"有次我按解剖学标准调整眼睛位置,结果粉丝说像山寨版...后来故意画歪点反而获赞"。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「不完美吸引力法则」?
2.1 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魔改
凌晨三点翻到的神作包括但不限于:
- 用外卖小票画的速写蛋仔
- 便利贴叠成的立体弹跳装置
- 把自家橘猫P成蛋仔皮肤的「诈骗作品」
最绝的是某位妈妈用胡萝卜片在餐盘上拼出的"今日限定皮肤",她儿子在评论区哭诉:"我妈说再不吃就氧化了..."
三、从屏幕到纸面的技术难题
你以为把3D模型转化成2D绘画很简单?试过就知道有多崩溃:
- 材质困境:游戏里那种duangduang的果冻质感,用彩铅画出来像发霉软糖
- 动态捕捉:截图时总卡在表情最崩坏的瞬间
- 色彩偏差:显示器上的「马卡龙粉」打印出来变成荧光玫红
插画师@咕咕鸡的解决方案很硬核:"我在数位板上贴了层保鲜膜,画线条时会打滑,意外接近游戏里的弹性效果"。而小学生玩家@蛋蛋超人则简单粗暴:"涂改液画高光yyds!"
3.1 民间智慧大赏
收集到的野路子技巧包括:
- 用眼影刷晕染腮红
- 拿牙签蘸丙烯点高光
- 把橡皮泥捏成参考模型
最让我震撼的是某位建筑系学生用CAD建的蛋仔线稿,评论区美术生集体破防:"你这是在降维打击!"
四、为什么我们沉迷画蛋仔?
心理学专业的室友被我半夜翻资料吵醒,丢来个专业名词:「可爱侵略性」。简单说就是看到萌物时产生的轻微破坏欲——比如想捏碎泡面或咬一口糯米团子。
但我觉得更直接的原因是:这些圆滚滚的小东西实在太宽容了。画歪了像在卖萌,涂出界变成新皮肤,忘记画耳朵?恭喜你解锁「秃头蛋仔」限定款。比起那些要求透视准确的静物素描,这里简直是手残党的快乐老家。
天快亮了,窗外的鸟开始叫。屏幕右下角弹出表妹的回复:"你要的蛋仔绘画教程我放冰箱了,记得把上周借我的充电宝还来"...等下,教程为什么要放冰箱?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