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通过社区合作让美景照片征集活动火出圈?
上个月路过镇上的公告栏,看见王婶正踮着脚贴社区摄影赛的海报。她扭头跟我念叨:"去年搞的征集活动,总共就收到23张照片,全是游客拍的日出。"这让我突然意识到,要激活这类活动,得让街坊邻居真正成为主角。
一、活动筹备期的社区"摸底"工作
记得去年市里搞古镇摄影赛,主办方在活动前两周才联系社区,结果提供的拍摄点位全是游客打卡地。后来我们走访发现,张大爷家后院那棵百年枣树,才是本地人最爱的取景框。
1.1 三步摸清社区真实需求
- 提前两个月组建居民代表小组(建议5-7人,包含不同年龄段)
- 在社区广场摆"老地方新视角"照片墙收集灵感
- 利用菜市场早高峰时段做3分钟快问快答
调研方式 | 参与人数 | 有效建议 | 成本控制 |
线上问卷 | 120人 | 38条 | ¥500 |
茶话会 | 27人 | 53条 | ¥1200 |
菜场访谈 | 89人 | 112条 | ¥300 |
二、让街坊主动当"自来水"的妙招
去年秋天,西塘民宿协会搞了个"窗棂里的秋天"摄影赛。李老板把参赛作品做成明信片,住客每寄出一张,店里就捐5毛给社区图书馆。结果活动还没结束,居委会就收到三大箱胶卷相机。
2.1 接地气的激励机制
- 设置"老邻居特别奖":获奖照片永久展示在社区服务中心
- 将投稿作品印在社区食堂餐券背面
- 每月举办手机摄影小课堂(讲师就是上届获奖者)
2.2 照片背后的故事收集
记得收集王师傅那张得奖的"梧桐树下的修车摊"时,他特意强调要拍进摊位上那个锈迹斑斑的保温杯:"这是老李头去年搬去儿子家前留的,说让我帮着看杯子,他开春就回来。"
三、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2021年青岩古镇的案例值得警惕:主办方承诺获奖作品会做成文创产品,结果居民们等到过年也没见着。后来发现授权协议里藏着"永久使用权"条款,寒了大家的心。
常见问题 | 解决方案 | 实施成本 |
投稿积极性低 | 设置每日投稿抽奖 | ¥200/天 |
照片同质化 | 开辟"冷门打卡点"地图 | 人力成本 |
版权纠纷 | 采用CC BY-NC协议 | 法律咨询费 |
四、当摄影赛变成社区嘉年华
今年春天,周庄把照片展搬到了河道游船上。每条船载着20幅作品,船夫们自然成了讲解员。刘船工跟我说:"现在给客人讲桥洞下的鸳鸯窝,可比背导游词带劲多了。"
活动最后一天,社区广场支起了十米长桌。陈阿姨端来秘制酱牛肉,坚持要放在她拍的那张"落日炊烟"作品旁边:"照片里的炊烟,就是我家灶台冒出来的!"
夕阳西下,李大爷揣着刚领的参与奖保温杯,跟老伙计们商量着下个月要去拍湿地公园的候鸟。社区公告栏上,新贴的征集启事边角还粘着点儿面粉——准是早上贴公告时,被买早点的居民蹭上的韭菜盒子碎屑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