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在迷你世界里画远山黛时,到底在画什么?
凌晨两点半,我第N次打开《迷你世界》的创造模式,手指在屏幕上划拉了半天,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每次想画点中国风的东西,总会不自觉地调出青灰色,在远处堆出几座朦胧的山?这玩意儿专业名词叫"远山黛",但说实话,大多数玩家(包括我)可能压根不知道这词儿,就是觉得"哎这么画挺好看"。
一、远山黛到底是什么鬼颜色?
查资料查到眼睛发酸才发现,《中国传统色》这本书里写得明明白白:黛色其实就是青黑色,古代姑娘们画眉用的颜色。但用在山水画里,就变成了那种带着水汽的、模模糊糊的远山色调。在《迷你世界》里想要调出这个感觉,我试出来的配方是这样的:
- 基础色:青灰(RGB大概在120,130,140左右)
- 加点蓝:让山看起来更冷
- 加点白:模仿雾气效果
- 关键一步:把透明度调到30%左右
不过说真的,游戏里调色板没那么精确,我经常是凭感觉瞎调,结果反而比严格按参数来得自然。
二、为什么我们总爱在游戏里画这种山?
上周在创意工坊里闲逛,随机抽查了50个标注"中国风"的地图,发现41个都用了类似的远山背景。和几个常做古风建筑的玩家唠嗑,得到些特别实在的回答:
玩家A | "近处的建筑要抠细节累死人,远处随便抹几笔山就能充数" |
玩家B | "手机性能带不动太多建模,用平面远山最省资源" |
我自己的黑历史 | "第一次画成蓝精灵同款山头,被朋友笑话说像毒气泄漏" |
其实追根溯源,这种审美习惯早被刻进DNA了。宋代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里说的"远山无皴,远水无波",不就是教人画朦胧美吗?游戏里那些偷懒技巧,倒歪打正着符合了传统美学。
三、五个让远山更生动的野路子技巧
折腾了三个通宵,试遍各种奇葩方法后,总结出这些可能不太专业但绝对实用的招数:
1. 给山加点"不完美"
完全对称的山看起来像复制粘贴。故意在某侧多画个缺口,或者让轮廓线稍微歪扭点,反而更真实。有次我手抖画歪了,结果阳光投射时意外出现特别美的阴影。
2. 玩转高度差障眼法
把最近的山体高度调到15-20格,往后逐层降低5格左右,最后层用半透明贴图。虽然地图实际大小没变,但视觉上能营造出"千里之远"的效果。
3. 颜色渐变要"脏"一点
别老老实实从深到浅均匀过渡。试试这样乱来:
- 山脚70%青灰+30%墨绿
- 山腰突然跳出一块偏蓝的
- 山顶混点莫名其妙的紫调
看着很胡来是吧?但自然界的山本来就不规整啊!
4. 动态效果小心机
用触发器设置:
- 每30秒随机改变0.5%透明度模仿云影
- 最远山体随游戏时间缓慢水平移动
- 雨天自动增加10%蓝色调
5. 废物利用大法
把建房子剩下的边角料:
- 深色木板当山体暗部
- 半透明玻璃做雾气
- 甚至用废弃的矿车轨道当山脊线
有次我误把岩浆块当石头用,夜晚远看居然像隐士小屋的灯光。
四、那些年我们踩过的颜色坑
说多了都是泪,记录几个血泪教训:
坑货配色 | 翻车现场 |
纯黑+纯白 | 远看像被烧过的秃山 |
饱和度过高的蓝绿 | 队友说像儿童乐园塑料玩具 |
完全均匀的渐变 | 机械感太重像人工假山 |
现在我的调色秘诀是:先调出想要的颜色,然后所有参数都往回调10%。游戏里看着刚好的颜色,实际往往已经过艳了。
五、从游戏到现实的奇妙联系
上个月去黄山旅游,在大巴上昏昏欲睡时,突然看见远处山脉的轮廓线——这不就是我游戏里永远画不出来的那种弧度吗?赶紧掏出手机拍下来,回酒店对照着改建筑地图。后来发现个有趣现象:
- 游戏里习惯性把主峰放在正中
- 现实中山脉往往偏左或偏右
- 刻意打破对称后画面反而活起来了
现在每次坐高铁都盯着窗外看山形,手机相册里全是各种"可能用得上的远山参考图"。朋友笑我走火入魔,但《园冶》里不也说"巧于因借"吗?游戏和现实本来就可以互相偷师。
凌晨四点的咖啡已经凉了,游戏里那座画到一半的山还缺个合适的轮廓。突然想起昨天路过工地,砂土堆的起伏意外地好看。要不...明天去偷偷拍个照?反正迷你世界里又没人会追究我抄袭现实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