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结束后,媒体关系怎么处理才不“翻车”?
上周老张公司的周年庆刚结束,公关部小王就收到某财经记者的连环call:"你们活动现场说的战略合作细节能再确认下吗?"小王手忙脚乱翻记录的样子,让我想起去年自家公司新品发布会后,因为没及时给媒体发资料包,结果三家主流媒体都写错了产品参数。
一、活动收尾时最容易踩的3个坑
端着保温杯的媒体总监李姐常说:"活动结束才是媒体工作的开始。"这话在理,根据美通社《2023企业传播趋势报告》,68%的媒体人遇到过活动后企业"失联"的情况。
- 信息断档:就像炒菜不放盐,记者拿着半成品素材硬写
- 沟通延时:某手机品牌去年发布会后,媒体咨询3天才得到回复
- 关系冷却:活动时称兄道弟,结束后杳无音信
问题类型 | 发生频率 | 解决时效 |
素材缺失 | 42% | 2小时内 |
口径混乱 | 31% | 需建立紧急响应机制 |
二、给媒体朋友备个"急救包"
隔壁市场部的小陈有个绝招:活动前就准备好三个版本的新闻稿——精简版、深度版、数据版。等摄影师收拾器材时,她已经在媒体群里发压缩包了,包含:
- 高清现场图(带版权说明)
- 领导发言速记稿
- 关键数据可视化图表
三、负面舆情怎么"软着陆"
上个月某餐饮品牌做周年庆,因为抽奖系统故障导致顾客不满。现场记者刚要拍照,品牌方马上递上定制版危机应对手册,附赠未公开的探店vlog素材,成功转移了报道焦点。
应对方式 | 媒体采用率 | 传播效果 |
硬性声明 | 23% | 易引发二次传播 |
素材置换 | 67% | 正向引导率提升40% |
四、维护关系的五个小心机
在广告公司做了十年的老周有个媒体通讯录,每个记者生日那栏都用荧光笔标着。他总说:"关系维护就像炖老火汤,得文火慢熬。"
- 每月发送行业简报(带独家数据)
- 重要节点准备媒体定制礼物
- 建立快速响应绿色通道
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办公桌上,市场部新人小林正在整理媒体反馈表。她突然想起导师说的:"好的媒体关系,是活动结束半年后记者还主动问你最近动态。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