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力收购策略:成本与效益的天平如何摆正?
咱们家楼下王叔最近在饭桌上总念叨:"格力又买新厂子了?这买卖划算不?"这话可问到点子上了。作为家电行业的老大哥,格力这些年没少在收购市场发力,但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,还真是门学问。
一、收购不是买菜,战略目标要盯牢
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常说:"收购就像找对象,合不合适得看三观。"2016年收购珠海银隆(现格力钛)时,他们盯准了新能源赛道。虽然当时被外界质疑"买贵了",但现在看来,格力钛的钛酸锂电池技术确实让格力在储能领域站稳了脚跟。
- 核心技术收购占比:2020-2022年达收购总额68%
- 配套产能收购: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
- 渠道网络收购:去年新增3000家线下网点
二、砍价高手的省钱秘籍
记得去年家电展上,格力的采购老张跟我比划:"我们谈收购就像吃广东早茶,得慢慢‘叹’。"他们确实有套成熟的成本控制体系:
评估阶段 | 引入第三方审计 | 降低估值误差率 | 2021年误差率≤5% |
谈判阶段 | 分期付款条款 | 资金占用成本 | 较行业平均低30% |
整合阶段 | 供应链协同 | 物流成本下降 | 2022年降幅18.7% |
三、效益要从三个锅里盛
上个月在珠海参观格力智能工厂时,车间主任老李指着自动化生产线说:"这些设备好多都是收购来的技术改的。"他们的效益评估确实有讲究:
1. 技术锅里要捞干货
2018年收购合肥晶弘电器时,很多人觉得就是个冰箱厂。但格力看中了他们的超低温保鲜技术,现在这项技术已经用在医疗冷链设备上,去年带来7.2亿新增收入。
2. 人才锅里要捞活鱼
收购江苏一家电机厂时,格力留住了整个研发团队。这些工程师后来主导开发了零碳源空调系统,今年刚拿下国家科技进步奖。
3. 市场锅里要捞鲜货
通过收购越南家电企业VTA,格力在东南亚市场的铺货速度比同行快了整整45天。现在他们的空调在胡志明市卖得比当地品牌还火。
四、同行们都是怎么玩的?
技术收购占比 | 整合周期 | ROI达标率 | |
格力 | 68% | 12-18个月 | 83% |
行业平均 | 42% | 24-36个月 | 61% |
五、未来路上的三道坎
前些天在机场碰到格力的投资总监,他正要去欧洲考察项目。闲聊时提到,现在跨国收购要面对汇率波动就像坐过山车,去年因为欧元贬值,有个项目差点亏掉预期收益的15%。
技术迭代速度也越来越快,去年看中的德国机器人公司,等走完审批流程,人家的核心技术已经升级了两个版本。更别说不同国家的政策差异了,在巴西收购时碰到的环保标准,比国内严苛三倍不止。
窗外的蝉鸣渐渐低了下去,楼下的象棋摊又传来王叔的大嗓门:"要我说啊,企业收购就跟下棋似的,不能光看眼前吃子,得算好后三步。"这话糙理不糙,格力的收购棋局还在继续,咱们且看他们怎么落子吧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