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协活动策划案:如何让宣传推广与媒体合作更接地气?
八月的傍晚,老张蹲在社区广场的榕树下,看着科协刚挂上的"星空观测活动"横幅被风吹得晃荡。他嘬了口烟嘀咕:"这活动办得倒是热闹,可咋就没人提前知道呢?"这样的场景,正暴露着许多科协活动在宣传推广上的痛点。
一、让科学走出实验室的三大法宝
上周参加市科协座谈会,听李主任说起个真事:他们花三个月筹备的人工智能科普展,开幕当天观众还没工作人员多。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——再好的活动,没宣传就像哑炮仗。
1.1 目标人群画像要像老邻居般熟悉
去年帮县科协策划乡村振兴科技讲堂时,我们先做了个摸底:
- 留守老人占63%(民政局2022年数据)
- 智能手机普及率不足40%
- 赶集日是每周三、周六
结果我们把讲座改到周三上午,在集市口支起大喇叭,现场演示手机查天气,到场率直接翻三倍。
1.2 内容创意要像街头小吃般诱人
对比下这两个活动标题:
《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讲座》 | 《手机里的量子纠缠:微信消息为啥能秒达?》 |
《传统工业转型研讨会》 | 《老钢厂变形记:从冒黑烟到拍网红照》 |
二、媒体合作就像跳双人舞
记得帮科技馆搞机器人巡展那会儿,新媒体小编小王突发奇想,让扫地机器人在直播间跳《天鹅湖》,当晚观看量破10万。这告诉我们:找媒体搭档,得找能即兴发挥的。
2.1 传统媒体仍是定海神针
- 报纸:适合政策解读类活动
- 电视:现场感强的启动仪式
- 广播:覆盖老年群体的利器
2.2 新媒体要玩出新花样
最近市科协的抖音号做了个实验:
常规科普视频 | 平均播放2.3万 |
"假如科学家开吐槽大会"系列 | 单条最高播放87万 |
三、宣传节奏比菜谱还讲究火候
上个月参加省科协培训,听了个典型案例:某县航天育种成果展提前三个月发预告,结果临展时群众早忘了。后来他们改成:
- 前两周:悬念海报(只露半个太空茄子)
- 前三天:短视频展示种植过程
- 当天:直播采摘试吃
夕阳西下,老张掐灭烟头站起身,发现广场电子屏突然亮起:"今晚七点,天文台王老师带你看清火星脸上的'痘印'"。他摸出手机,第一次打开了那个带红圈圈的科普公众号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