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世界版的无限之馆
当无限之馆遇上迷你世界:一场脑洞大开的像素化重构
凌晨2点37分,我第N次推翻搭建到一半的悬浮楼梯时,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干件特别"赛博朋克"的事——把日本作家绫辻行人笔下的《无限之馆》那个诡谲建筑,硬塞进迷你世界的方块宇宙里。空调外机在窗外嗡嗡响,显示器蓝光打在泡面桶上,这个场景莫名契合这次疯狂的创作。
一、当文学建筑遇见沙盒游戏
原著小说里那座会自己生长的魔幻洋馆,由七个正六边形房间呈蜂巢状无限延伸。每个房间都有三扇门,理论上走不到尽头——这种设定在纸质书里读着就够掉san值了,真要把它像素化?我掰着手指头算过:
- 基础六边形房间×7组
- 每间房标配3扇橡木门
- 隐藏的阁楼楼梯×∞
- 会移动的壁画机关×N
最要命的是游戏引擎的物理限制。迷你世界单个地图尺寸上限是256×256×128,这意味着必须做出取舍。我在草稿纸上涂涂改改,最后决定保留三个核心特征:
原著元素 | 实现方案 |
无限延伸错觉 | 环形布局+传送机关 |
房间自我复制 | 克隆模板+红石电路 |
空间错位感 | 上下颠倒的镜像建筑 |
1.1 六边形房间的执念
普通玩家造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,但六边形?光是墙体的45度斜角就让我拆了建、建了拆。后来发现用楼梯方块当墙面转角最自然,虽然会浪费30%的内部空间。每个房间标配:
- 孔雀石壁炉(必须歪着放)
- 会消失的波斯地毯
- 三盏亮度随机的煤油灯
最绝的是那个永远指向北方的罗盘,其实是用发射器+指南针做的循环机关,每20秒自动复位一次——为了让玩家产生"房间在旋转"的错觉。
二、红石电路的魔法时刻
凌晨4点,当第七个压力板触发失败时,我差点把键盘摔了。要让玩家推开任意一扇门都进入"不同房间",实际上用的是最笨的办法:
- 在门后埋设不可见的传送区域
- 用记分板记录玩家经过的房间序列
- 根据算法传送到预设坐标
这个系统bug多到令人发指。有次测试时角色卡进墙里,眼睁睁看着六个复制人从不同房门走进来——这倒意外还原了小说里"多重自我相遇"的名场面。
2.1 那些被迫妥协的细节
原著里会说话的肖像画,最后变成用物品展示框+头颅做的静态装饰。最遗憾的还是没能实现"房间温度变化",虽然试过用火焰方块隐藏在地板下,但总把地毯烧着...
理想效果 | 现实方案 |
自动变换的墙纸 | 双面染色玻璃切换 |
伸缩自如的走廊 | 活塞推动的幻象结构 |
无限延伸的阁楼 | 循环贴图+雾效 |
后来在中央大厅加了点私货:用荧光方块拼出小说里那首"七个房间的摇篮曲",当玩家踩到特定地砖时,音符盒会断断续续播放旋律——虽然总有几个音准跑偏。
三、测试员的集体崩溃
找五个朋友来内测的结果是:三人迷路,一人卡bug掉进虚空,还有个乐子人坚持要数清到底有多少房间。最戏剧性的是某次,当测试者推开标着"出口"的门后,系统故障导致又传回起点,反而完美复刻了原著结局。
收集到的奇葩反馈包括:
- "为什么冰箱里会长出藤蔓?"(其实是忘了关生物蔓延)
- "阁楼的脚步声是谁的?"(只是延迟的音效循环)
- "第三间房的罗盘指着我后背!"(建模穿模了)
现在这栋无限之馆DEMO版还躺在我的存档里,每次加载时仍有15%概率出现房间错位。有次深夜测试,我亲眼看见某个六边形房间自己多出一扇门...虽然大概率是睡眠不足产生的幻觉。
窗外鸟叫了,咖啡杯底沉淀着未化的方糖。或许就像小说里写的:"真正的无限不在于空间延伸,而在于观察者的耐心限度。"至少在这个方块构成的小宇宙里,我们确实触碰到了某种超越维度的可能性——尽管是以掉帧和bug为代价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