蓬莱援鄂活动中鲜为人知的五大挑战
去年春天,我偶然在社区公告栏看到蓬莱医疗队返程时的照片。褪色的横幅上沾着雨渍,队员们隔着防护服拥抱的样子,突然让我想起老家表姐在武汉当志愿者的那段日子。援鄂行动背后的故事,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...
一、当海鲜冷链车变成救命通道
凌晨三点的蓬莱港,三十辆水产运输车亮着双闪等待装货。这些平时运送鲍鱼海参的冷藏车,此刻正改装成移动负压舱。"车里的鱼腥味用八四消毒液擦了七遍还是去不掉",负责车辆调度的张师傅搓着手说,"但咱们的呼吸机可比帝王蟹金贵多了"。
物资类型 | 常规运输方式 | 援鄂运输方案 | 时间损耗 |
---|---|---|---|
医疗设备 | 航空货运(48小时) | 冷链陆运+无人机接驳 | 26小时 |
防护物资 | 铁路集装箱 | 渔船改装运输 | 节约12小时 |
1.1 码头工人的十二时辰
老码头工戴着老花镜,对照着手机里的物资清单:"ECMO设备要竖着放,像抱孙子那样小心"。他们组装的防震木箱上,至今还能看到"荣成牡蛎"的印章痕迹。
二、方言筑起的无形屏障
医疗队抵达孝感首日就闹了笑话。护士长嘱咐患者"按时喝药(yào)",大爷却听成"喝油(yóu)",急得直摆手。后来队员们发明了方言对照手卡,把常用医嘱音译成当地方言:
- "雾化治疗"标注成"哈气治病"
- "静脉注射"记作"打吊瓶"
- "核酸检测"写成"捅嗓子眼"
三、海鲜之都的饮食突围
从蓬莱带来的五十箱即食海参,在方舱医院变成了"移动暖宝宝"。营养科王医生发现,把海参粥加热到75℃时,既能保证食品安全,又能让患者捧在手里取暖。后来这招被写进《抗疫物资创新使用指南》。
四、海风湿咸侵蚀下的设备保卫战
工程师小陈永远记得那个返潮的清晨。来自蓬莱的CT机突然报错,拆开机器发现主板上有细小的盐结晶。"咱们海风里带的盐分,在设备舱里凝结了",他连夜设计的防盐雾滤网,现在成了沿海地区医疗设备的标配。
设备类型 | 常规故障率 | 援鄂期间故障率 | 解决方案 |
---|---|---|---|
呼吸机 | 2.3% | 5.7% | 加装硅胶密封圈 |
监护仪 | 1.8% | 4.1% | 每日三次除湿作业 |
五、隔海相望的亲情连线
儿科护士小林在防护服上画女儿最爱的海螺,却不知道孩子把武汉认成了新开的游乐园。"妈妈去打败病毒大怪兽啦",丈夫每天指着地图解释。直到有天视频时,女儿突然指着黄鹤楼剪纸说:"这是妈妈的海底城堡"。
如今路过重建的蓬莱医疗物资储备中心,总能看到晾晒中的防护服在夕阳下轻轻摇晃。海风掠过晾衣绳发出的细微声响,像极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与坚持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