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间活动安全规则: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那些事儿
九月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操场上,刚结束数学课的小明正往书包里塞文具,教室后排突然传来"哐当"一声响——两个男生追逐时撞倒了垃圾桶。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不同校园上演,课间十分钟既是孩子们放松的黄金时间,也是安全隐患的潜伏期。
一、课间安全不是选择题
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《校园安全管理白皮书》,79%的校园意外伤害发生在非授课时段。朝阳区某小学李老师告诉我:"去年我们班有个孩子在走廊玩'斗鸡',结果摔成手腕骨折,家长连夜从外地赶回来。现在每次下课铃响,我都条件反射地往教室后门走。"
1.1 教师的"三点定位法"
在杭州某重点小学的走廊里,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:
- 楼梯转角永远站着戴红袖章的值班教师
- 操场器材区有体育老师定期巡查
- 每层楼都贴着"教师责任区分布图"
1.2 学生的"安全三步曲"
上海市黄浦区某中学的孩子们自创了这样的口诀:
- 收拾文具慢慢起
- 活动区域心里记
- 遇到问题找老师
二、规则清单里的温度
这是我们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实验小学拍到的对比表:
项目 | 教师规范 | 学生守则 |
监督责任 | 提前5分钟到岗(来源:《中小学教师工作规范》2022版) | 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活动 |
器材使用 | 每月检查运动器材牢固度 | 不擅自使用未开放器材 |
应急处理 | 随身携带急救包(内含冰袋、止血带等) |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 |
三、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去年冬天,南京某初中发生过这样的事:几个男生在结冰的操场上玩"滑冰比赛",值班的王老师发现后没有简单制止,而是组织全班开展"趣味冰面行走"实践活动。这个案例后来被写进《校园安全管理创新案例集》。
3.1 容易忽视的"温柔陷阱"
- 冬天围巾被运动器材勾住
- 雨天走廊变成"溜冰场"
- 午休时偷偷使用的充电暖手宝
四、让规则生长在土壤里
广州某附小的做法很有趣:每月举办"安全金点子"征集,上周五年级学生提议的"转角凸面镜"就被学校采纳了。现在每个楼梯转角都能看到这种直径30厘米的镜子,值班老师坐在固定位置就能看到盲区。
下课铃声又响了,走廊里传来值周生提醒"不要奔跑"的广播声。远处篮球场上,体育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做热身操,他们手腕上统一戴着的荧光色运动护腕,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