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红上海活动文化展示
陶红与上海:一场艺术与城市的文化对话
说起陶红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《黑洞》里那个敢爱敢恨的聂明宇,或是《生活秀》中泼辣能干的来双扬。但鲜少有人知道,这位重庆籍演员与上海的文化活动有着长达二十年的缘分。从影视首映到艺术策展,从公益讲座到非遗推广,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黄浦江畔,用独特的方式参与着这座城市的文艺叙事。
弄堂深处的艺术觉醒
2003年春,陶红带着电影《跆拳道》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。在永福路52号的老洋房里,她第一次接触到海派剪纸艺术。「老师傅用剪刀在红纸上『画』出外滩建筑群,那种细腻让我想起电影里的长镜头」,她在接受《新民晚报》专访时这样描述。这段经历成为她后来推动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型的起点。
三大文化地标中的陶红印记
- 上海电影博物馆:2018年担任「电影人口述史」项目特约采访人
- 中华艺术宫:2020年策展「流动的剧场——戏曲服饰数字艺术展」
- M50创意园:连续5年主持「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」评审
当影视明星遇见非遗传承
在2021年豫园灯会筹备期间,陶红跟着76岁的顾绣传人学了三周劈丝技法。工作人员回忆:「她每天带着盒饭来工作室,手指被丝线勒出红印也不停手」。最终完成的《九鱼图》绣品,现在仍陈列在松江顾绣研究院的精品廊。
活动类型 | 传统形式 | 陶红创新点 | 参与人次 |
昆曲工作坊 | 剧场演出 | 加入沉浸式剧本杀元素 | 1800+ |
金山农民画展 | 静态展览 | 开发AR互动装置 | 2.3万 |
嘉定竹刻节 | 技艺展示 | 引入明星定制工坊 | 6500+ |
城市客厅里的文化实验
去年秋天,在上生·新所的茑屋书店,陶红发起了「城市记忆拼图」活动。参与者用老照片、旧物件和方言录音构建个性化城市档案。现场有位留学生用苏州河沿岸拾到的梧桐叶,拼出了自己心中的上海四季。
年轻人眼里的跨界文化人
在B站热门视频《48小时文化追踪》里,跟拍镜头记录下陶红的工作日常:早上在龙美术馆讨论布展动线,中午赶往青浦指导少儿沪剧排练,傍晚又出现在虹口非遗直播间。弹幕里飘过最多的评论是:「这位姐真的不用休息吗?」
外滩源的石库门建筑群中,新一届「海派文化周」正在筹备。听说这次陶红打算把京剧脸谱投影到历史保护建筑的外墙上,路过的人总忍不住驻足张望。弄堂口修鞋的老周头逢人就念叨:「那个演电视剧的陶姑娘,比我们老上海还懂上海哩」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