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牛牛奶文化传播活动创意观察手记
说起蒙牛,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超市里那排整整齐齐的牛奶货架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这家乳业巨头正在用年轻人爱玩的方式,把牛奶文化悄悄种进我们的生活。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,蒙牛这些年搞过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传播活动。
当牛奶遇见文化传承
去年重阳节,蒙牛在太原食品街搞了个「牛奶墨汁写家书」的活动。他们真的把牛奶做成可食用的黑色墨汁,现场教年轻人用毛笔蘸着写家书。这个点子妙就妙在既展示了牛奶的延展性,又把传统孝道文化给盘活了。
文化跨界三连击
- 2021年航天主题牛奶:和航天局合作推出的限定包装,每盒牛奶都印着卫星轨道图
- 2022年草原音乐会:在呼伦贝尔草原架起巨型牛奶瓶造型舞台,观众席就是草垛
- 2023年非遗剪纸牛奶盒:请来剪纸传承人设计十二生肖限量包装,集齐盒子能拼成完整窗花
数据会说话的活动效果
活动类型 | 参与人数 | 媒体报道量 | 社交媒体互动量 | |
航天主题 | 120万人次 | 380篇 | 82万次 | |
草原音乐会 | 现场3.8万人 | 微博热搜TOP20 | 短视频播放破亿 | |
非遗剪纸 | 覆盖23省 | 央视新闻报道 | 小红书笔记4.6万篇 |
藏在牛奶盒里的小心机
最近买的蒙牛纯牛奶可能注意到了,包装内侧印着些有趣的冷知识。比如「1盒牛奶=1平方米草场8小时光合作用」这种拟人化表达,把生态保护说得特别有画面感。有些限量版包装还能扫码听草原民谣,这个设计真是把包装玩出花来了。
社区渗透新玩法
我家楼下便利店上个月搞了个「牛奶交换日记」活动。买两箱牛奶就能获得定制笔记本,蒙牛定期回收笔记本来换取新包装牛奶。听说这个灵感来自古代的以物易物,现在年轻妈妈们都在朋友圈晒自家孩子的牛奶日记本。
牛奶课堂进校园
蒙牛的营养师去年在我们市实验小学开了个「会跳舞的牛奶分子」科普课。用全息投影展示乳糖分解过程,小朋友戴着VR眼镜能看见自己喝下去的牛奶怎么变成能量。这种沉浸式教学可比单纯发宣传册有意思多了。
最近注意到小区里的牛奶自动贩卖机升级了,买牛奶会吐出来个「牧场明信片」。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能看到对应牧场当天的实时画面,这个小心思确实让人对奶源质量多了几分安心。就像邻居张阿姨说的:"现在买牛奶跟开盲盒似的,每次都能收获小惊喜。"
当牛奶文化遇见科技
蒙牛去年推出的AR牛奶罐挺有意思。用手机扫描包装,屏幕上就会跳出虚拟奶牛讲解员,还能玩喂养小牛的游戏。这种把实体产品和虚拟体验结合的做法,既保留了喝牛奶的真实感,又增加了数字时代的互动趣味。
有次在商场看到他们的气味博物馆快闪店,十几个玻璃罐装着不同牧场的青草香、奶牛体香(其实是饲料味)、新鲜牛奶香。这个创意把抽象的原产地概念变得可感知,走过路过的人都忍不住要凑近闻闻看。
文化传播中的温度设计
- 给外卖小哥定制的「路上营养包」,含小盒牛奶+能量棒
- 与老年大学合作的「牛奶书法班」,用牛奶在宣纸上练字
- 春运期间推出的「牛奶邮票」,能兑换特定牧场参观资格
最近在社区超市发现蒙牛的货架换了新皮肤,做成蒙古包造型的陈列架,顶上还吊着电子萤火虫灯。导购大姐说这是为了还原草原夜间的挤奶场景,别说,这么一布置,买牛奶的时候还真有点置身牧场的错觉。
网友留言(0)